Explorations of Hand-Cut Mimeographic Publications
今年4月末有幸受 @willie4624 之邀至錨塢工作室搓貓、學習交流,見老師所藏一滬劇音韻表:
微梨老師稱這是從舊書攤裡淘來的古物。此表未註明年份,但從用字用詞上可大略地定位到上世紀六十年代,從緒言中可見一斑:
整張表的書寫品質說不上太高,但也呈現了這位謄寫員自然狀態下書寫漢字的形貌。文字瘦高、重心也高,具有某種等寬特徵,每個漢字和標點佔據同等的寬度,在不小的字距下縱向看也是整齊的。這篇緒言中一般情況下沒有標點擠壓;但有標點擠壓和懸掛各一處,證明謄寫員有標點避頭尾的意識。在等寬網格中調整標點佔格數實現避頭尾,是個不錯的思路。可惜末二行中漏掉了一個後引號。
依照謄寫員的經驗,使用這種筆形應該是鐵筆刻寫蠟紙時相對省力或迅速、或是這一職業廣泛採用與教授的。表中漢字寫法繁多,甚至有新舊字形的部件數次分別出現在緊鄰的兩個字上。許多字的寫法較獨特,推測或是求快捷省力、或是謄寫員個人書寫習慣。每位謄寫員有自己不同的風格,需要更多樣本交叉比對。
疑點之一 取樣時發現部分頁面有不同程度的「重影」,放大些能看出類似像素點的、彼此沒有連接的黑色單點組成文字。微梨老師認為是油印時失誤所致,且不認為該表是複印件。
[待續]
話題絕讚徵稿中!老師們也可以分享自己所見接續本文!
—